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94章 浮与沉 (第1/2页)
人说,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 饮茶也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 人生,有时,如茶。 沉寂时坦然; 得意时淡然; 拿得起,也得能放得下。 如今赵一理、司双双和方丽雯的状态,要说是浮与沉,最是恰当不过了。 游艇刚刚抵达独牛岛的时候,并没有组织大家统一的下船,而是按照惯例,在海岛边缘的浅水区,抛锚静止,放下了水上滑梯等器具,让大家在近海开始调整一下状态。 然后游轮靠岸后,船舱内分组完成的年轻人们,都纷纷跑去潜水、游泳了。 本来赵一理是打算只是海钓一番的,不过关琳琳一身两段式泳衣,身姿曼妙的款款走来,后面还跟着几个妹子想要拉他们三个过去下海游泳。 提到了下海这一点,赵一理作为司双双的发小,却并不清楚她的游泳基础如何,便开口询问司双双和方丽雯,结果却被二人一通嘲笑,能够在海滨城市一呆数年的人,怎么可能还不会游泳,只是海里游泳却是和游泳馆里大为不同。 虽然浮力要比游泳馆高上许多,可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海水里,却是对体力的消耗更加迅速得多。 赵一理的泳裤是典型的的四角平头泳裤,因为长期、大量的室内、户外体能锻炼,此时换完了泳裤的赵一理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却是一身小麦色的腱子rou,八块腹肌就好像一个健美运动员一样的彪悍,随着每一步踏出,自然而有美感的扭动着来到了司双双面前。 花痴一般的方丽雯也不由得尖叫了一声,上来就伸手摸了摸赵一理的腹肌,赞叹了几声说道: “不错嘛,石头,你这身材是怎么锻炼的啊,不错不错!” 对于双双来说,虽然这两天和自己是形影不离。但却没有过什么过于亲密的近身接触,如今看到了阳光下的赵一理的结实壮硕的身材,也不禁有些眼前一亮,可是也忽然是想到了什么。脸蛋瞬间就变红了,转过了眼去,望向了船舷外一波一波涌来的海浪。 下水。 海泳。 赵一理陪着司双双在景区划定的深水区内游动着,实际上这还是两个人头一次一起游泳,不知为什么。动作并不快, 雨后的天空,碧蓝如洗,就连空气都特别的清新,海岛远近不断的有海鸥飞过,那声声鸣叫,似乎不断的提醒着众人,此地已经是远离了城市,回归了大自然的怀抱。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会不发现。城市里的喧嚣和海岛休假,根本就是两个世界一样的距离。 司双双剑鱼一样的窜出去,时而自由泳,时而蛙泳,累了就放任身体漂浮在海面上仰泳,仿佛自从来到香港求学至今,自己还真的是第一次这么放松心情,放空了自己,原来生活是这么的美好! 赵一理安静的陪伴在双双身边,看着海水打湿了双双的马尾。浮浮沉沉的带着两个人的温馨和幸福,飘荡在这个无忧无虑的海面上。 一个小时后,终于舍得爬上案来休息的众人,一边聚在一起闲聊、嬉闹着。一遍补充饮水,也都是宁静而和谐的一副景象。 游泳并不是出海的全部游乐,相对于游泳来说,更有吸引力的却是潜水。 而基于这三个人零的潜水基础,关琳琳就带着这三人,把本来想在船舱里补觉的船长李维斯给拉上了阵。请他给三个人培训,把潜水的相关技巧和注意事项,进行一番扫盲。 而李维斯则一脸苦笑着将潜水这种运动的发展历史言简意赅的向三人做了说明: 神游海底是人们由来已久的愿望,早在2800年前,米索不达文化全盛时期,阿兹里亚帝国的军队用羊皮袋冲气,由水中攻击敌军,这也许就是潜水的老祖宗了。 而今天职业潜水的前身,则要算160年前英国的郭蒙贝西发明的从水上接帮浦运送空气的机械潜水,也就是头盔式潜水。 这种潜水于1854年首次在日本出现。1924年开始使用玻璃做潜水镜,并利用帮浦从水面上吸取空气的“面罩式潜水器”,这是水肺潜水器材的前身。就在这年日本人使用面罩式潜水器潜入地中海底70公尺,成功的捞起沉船八阪号内的金块,震惊了全世界。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发了一种特殊军事用的“空气罩潜水器”,采用的是密闭循环式,并有空气瓶的装置。二战末期,法国开发了开放式“空气潜水器”,1945年前后这种潜水器在欧美非常流行。 近几年来由于潜水器材的进步,带动潜水运动蓬勃发展,投身于潜水和喜欢潜水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 李维斯除了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船长外,私人的最大爱好却也正是潜水。 李维斯继续说道: 下海潜的必要学习:包括呼吸管和调节器的使用方法,水面休息方法,紧急情况处理等等。入水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自己亲自检查装备功能是否正常,同伴间再相互检查一遍。 入水的姿势:正面直立跳水-水深需在1.5米以上,双脚前后开立,一手按住面罩,一手按空气筒背带。背向坐姿入水-面向里坐于船邦上,向后仰面入水。 正面坐姿入水-初学者使用。侧身入水-再橡皮艇上浮卧滚身入水。潜降:b.c.浮力调解器法-时用浮力调节器,配合配重带,头上脚下的潜降。不用b.c.-头下脚上。上升:将上升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8米以内,简单说就是不要超过自己呼出的气泡的上升速度;不要停止呼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